期刊封面
江西傩面具的设计审美(2)
2.3 丰富多样的纹饰
江西傩面具的纹饰同它的造型和色彩一样,既有神秘色彩,又有生活气息。其中最典型的纹样,大致可分为水波纹、刀形纹、曲线纹、三角纹、菱形纹等[5]。这些纹饰的巧妙结合,营造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民俗,比如祈福、祝愿等吉祥图案的运用。江西地区傩面具的纹饰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是先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敬畏。正是这种源自远古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傩面具的纹饰风格。此外,傩面具中的纹饰题材还与其它民间工艺品一样,也用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比如龙、凤、祥云、福寿等纹样,体现了乡民对于未来的期盼。
2.4 符号化
综合傩面具的材质、造型、色彩、纹饰来看,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其实,远古的图腾崇拜本身就有某种程度上的符号化。傩面具的造型、色彩、装饰等,自始至终都力求表现它的宗教意味,并有一部分崇巫、尚鬼的迷信成分。发展到今天,虽然宗教、迷信色彩并不明显,但仍然是乡民驱邪、祈福等傩事活动中必用的一种道具,当然离不开符号化。这种符号化表现为傩面具与乡民心目中对傩神形象的印象,甚至是某种期盼。符号化必然表现为抽象及程式化,抽象自不待言,程式化的特征也很明显。比如前文提到的雷公形象,它的造型、色彩、装饰等,都呈现程式化、符号化的特征,让乡民在傩事活动中很容易从中读懂它们所要传递的信息。事实上,傩面具的符号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为普通乡民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较为有限,如何让这些普通人快速地辨别、记忆傩神形象,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傩文化的印记,傩面具的符号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傩面具的符号一旦形成,便成为傩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发挥它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傩神的符号已经深入乡民的心中,并且代代相传,其符号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抽象。
3 傩面具的制作工艺
江西气候宜人,雨水充足,森林资源丰富,乡民们在制作傩面具时,木材便成为首选的材料。傩面具一般选用质地坚实、纹理细腻的杨柳木和香樟木,细心雕刻,尔后研磨、赋彩、抛光,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傩面具大多注重写实,局部略有夸张;从纹饰的雕刻来看,以浅浮雕、镂空雕及透雕为主,偶有变化。
傩面具的一般制作工艺归纳如下:(1)选材。一般选用质地坚实的杨柳木、樟木等,将木料置于阴凉处8-10天,阴干水分后,剥去树皮,锯成约40厘米的圆木,放置3-5天,直至晾干。(2)确定面具的尺度。面具的大小以头部尺寸为参照,基本上能将演员的整个面部遮盖,使其不露真容[6]。(3)制作毛坯。将晾干的圆木沿纵切面一剖为二,即成为半圆柱状的毛坯。(4)制作粗坯。在剥皮的一面,沿着中轴线弹一道墨线,并勾勒出头盔、面部及五官的位置,用斧子削成大致的轮廓,即粗坯,然后晾3-5天。(5)雕刻细节。以浅浮雕、镂空雕及透雕等形式,对面具进行雕刻,塑造角色的精气神,并强化它的个性特征。(6)研磨。用砂纸或砂轮机研磨面具的表面,以平整、光洁为宜。(7)上彩装饰。面具的造型完成之后,根据需要对面具进行着色上彩,将木坯绘制成各种傩戏中的人物形象,然后用光油上光。最后制作胡须等装饰物,一件颇具神秘色彩的傩面具即告完成。
4 结论
绵延数千年的傩事活动,如今已成为江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在这些傩事活动中,面具的重要性上文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对傩面具的设计学解读,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从江西傩面具的设计审美来看,它的独特魅力,足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会融入现代设计中,继续传承。
[1]程明,万绍芳.江西傩文化传承与民间信仰融合力[J].前沿,2012(09):80.
[2]万建中.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02):27.
[3]Crow.萍乡傩面具的表现程式[J].民族论坛,2004(04):12.
[4]罗彬,辛艺华.土家族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
[5]罗静.赣傩文化中的“型”和“寓”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21.
[6]周曙华,梅小清.江西傩文化与面具工艺[J].美术大观,2008(04):164.
傩祭、傩舞、傩戏及傩面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傩”最大的特征是远古时代的先民进行巫术活动时戴上一种特制的面具,并以它作为沟通神灵的媒介。傩面具是傩事活动中重要的道具,它既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精美的设计作品。傩面具在造型、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都颇为讲究,且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江西地区的傩面具特征更为明显。1 江西傩文化所谓傩文化,是指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像并以祈福免灾,沟通人—神(人—天)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系统[1]。江西傩文化,又称“赣傩”,历史悠久,境内遗存较多,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远古时代,江西属于三苗腹地,战国时曾有记载:“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天的鄱阳湖。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又分别属于吴、楚、越。三苗、吴、楚、越有尚鬼、祟巫的习俗。《江西道院赋》记载:“江汉之俗尚鬼,故其民尊巫而淫祀。”以上古籍中的记载说明了几个问题,即赣鄱大地曾分别属于三苗、吴、楚、越,且历史上该地的先民就有尚鬼、祟巫的民风。这也是傩文化能在江西地区盛行,并一直传承到今天的重要原因。江西的傩文化形成于西汉年间,并绵延上千年,直到现在还有20多个县市每年都会举行傩事活动。“赣傩”既有傩文化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江西的傩文化属于“乡傩”的范畴,乡野之气更为浓厚一些。从区域来看,江西傩文化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萍乡、南丰、崇仁等地,这些地方每年的重要节日仍会举行傩事活动,并保存了较完整的古代傩祭仪式,成为傩文化的活化石。比如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一种驱邪、祈福的多人舞蹈。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曾于1989年发掘了一座大型商墓,其中有一件玉人面牌饰很有特点。这种神人和兽面的合体图像就是江西最早傩面具的图案,傩祭最早主持者方相氏正是戴着刻有这种“饕餮纹”的傩面具驱鬼的[2]。大洋洲商墓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江西自远古时代就有跟傩有关的民俗活动。2 傩面具造型艺术分析2.1 独特的造型从使用的角度,大致可以将傩面具分为祭祀和傩舞两种。祭祀类面具较厚重,一般不镂空;傩舞类面具较轻巧,大小与人的脸部相当,口、鼻、眼镂空处理,便于使用。按人物的类型,又可分为俗人傩面、正面人物傩神、鬼怪傩神等,其造型各有特点。俗人傩面,面相较为和善。正面人物傩神,造型正直、善良,其形态一般表现为慈眉善目,眼微闭,面带微笑,颇似现实生活中的善男信女。女傩通常都是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有江南女性的特点。其雕刻手法一般较为写实,表现出一股刚强之气,装饰简洁。傩神中唐、葛、周、赵公、关羽等正面神,造像深刻细腻,神态英灵剽悍,体现浩然正气[3]。鬼怪傩神,常以猛兽和人的五官相结合,造型怪诞、夸张,线条粗犷有力。如小鬼、雷公、开山的造型主要体现在口部的处理,上嘴唇和舌向外突出;雷公则上嘴唇盖过下嘴唇,形成尖嘴;开山的形象与牛神似,头部有角,圆眼、大鼻,全无鬼意,也无恶相,倒有几分亲和力。从这些不同种类的傩面具造型来看,民间艺人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充分利用五官的变形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艺人的主要用心之处在于眉眼的刻画,它往往决定了整个面具的神韵。傩面具的制作一般遵循“男豹、女凤、善正、邪歪”准则,领兵神将则往往表现为“豹眼圆睁”,英武之气十足;女傩则眼带笑意,面容姣好,非常柔美。眉毛大致分为柳叶眉、箭眉、卧蚕眉、浓眉、竖眉等,一般用毛笔描画而成;也有用猪毛的,制作时从眉心开始,按一定的顺序将猪毛粘贴成型。嘴部的造型较丰富,有抿嘴的,有咧嘴的,有笑口常开的,也有双唇紧闭的,但普遍较细。不管哪种嘴型,与傩神的性格相符才是最重要的。胡须的制作较为讲究,常使用猪鬃、马尾、头发、棕线等材料,有山 夸张的色彩远古时代的器物,其色彩往往较为单一,如彩陶、汉代的漆器等,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先民对着色矿物质的了解有限。随着技术的进步,器物的色彩越来越丰富。傩戏面具也逐渐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脸谱象征色彩体系[4]。江西地区的傩面具喜用艳丽、饱和度高的色彩,且注重色彩的强对比。从配色上看,傩面具多以红、黄、蓝、黑、金等色彩为主,主观性较强,想象的成份较大。比如红色,因红色的朱砂可以起到安神的效果,而且红色代表血液,民间认为可以驱魔避邪,所以关公、雷公等皆为红色。再如黄色,其中的雄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可以除五毒,所以常于正面人物。红黄两色除大量用于傩面具之外,也用于傩衣、旗、轿等道具中。蓝色多用靛蓝,是庙宇中的“阴色”,常用来暗示反面人物内心的阴险狡诈,让人生厌。白色象征洁白、善良,常用于正面人物。黑色是神秘的黑暗之色,常用来表现人物的质朴、刚正等,如黑脸包公、判官等。傩面具的用色除了表现人物的性格之外,也与乡民的审美取向有一定的关系,劳动人民向来比较喜好鲜艳的色彩,这也是傩面具喜用红、黄、蓝、黑、金的另外一个原因。江西傩面具的色彩既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在民间艺人的大胆想象下,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面具形象。由于傩面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教活动,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神秘感,或许正是这种神秘感造就了它独 丰富多样的纹饰江西傩面具的纹饰同它的造型和色彩一样,既有神秘色彩,又有生活气息。其中最典型的纹样,大致可分为水波纹、刀形纹、曲线纹、三角纹、菱形纹等[5]。这些纹饰的巧妙结合,营造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民俗,比如祈福、祝愿等吉祥图案的运用。江西地区傩面具的纹饰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是先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敬畏。正是这种源自远古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傩面具的纹饰风格。此外,傩面具中的纹饰题材还与其它民间工艺品一样,也用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比如龙、凤、祥云、福寿等纹样,体现了乡民对于未?符号化综合傩面具的材质、造型、色彩、纹饰来看,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其实,远古的图腾崇拜本身就有某种程度上的符号化。傩面具的造型、色彩、装饰等,自始至终都力求表现它的宗教意味,并有一部分崇巫、尚鬼的迷信成分。发展到今天,虽然宗教、迷信色彩并不明显,但仍然是乡民驱邪、祈福等傩事活动中必用的一种道具,当然离不开符号化。这种符号化表现为傩面具与乡民心目中对傩神形象的印象,甚至是某种期盼。符号化必然表现为抽象及程式化,抽象自不待言,程式化的特征也很明显。比如前文提到的雷公形象,它的造型、色彩、装饰等,都呈现程式化、符号化的特征,让乡民在傩事活动中很容易从中读懂它们所要传递的信息。事实上,傩面具的符号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为普通乡民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较为有限,如何让这些普通人快速地辨别、记忆傩神形象,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傩文化的印记,傩面具的符号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傩面具的符号一旦形成,便成为傩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发挥它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傩神的符号已经深入乡民的心中,并且代代相传,其符号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抽象。3 傩面具的制作工艺江西气候宜人,雨水充足,森林资源丰富,乡民们在制作傩面具时,木材便成为首选的材料。傩面具一般选用质地坚实、纹理细腻的杨柳木和香樟木,细心雕刻,尔后研磨、赋彩、抛光,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傩面具大多注重写实,局部略有夸张;从纹饰的雕刻来看,以浅浮雕、镂空雕及透雕为主,偶有变化。傩面具的一般制作工艺归纳如下:(1)选材。一般选用质地坚实的杨柳木、樟木等,将木料置于阴凉处8-10天,阴干水分后,剥去树皮,锯成约40厘米的圆木,放置3-5天,直至晾干。(2)确定面具的尺度。面具的大小以头部尺寸为参照,基本上能将演员的整个面部遮盖,使其不露真容[6]。(3)制作毛坯。将晾干的圆木沿纵切面一剖为二,即成为半圆柱状的毛坯。(4)制作粗坯。在剥皮的一面,沿着中轴线弹一道墨线,并勾勒出头盔、面部及五官的位置,用斧子削成大致的轮廓,即粗坯,然后晾3-5天。(5)雕刻细节。以浅浮雕、镂空雕及透雕等形式,对面具进行雕刻,塑造角色的精气神,并强化它的个性特征。(6)研磨。用砂纸或砂轮机研磨面具的表面,以平整、光洁为宜。(7)上彩装饰。面具的造型完成之后,根据需要对面具进行着色上彩,将木坯绘制成各种傩戏中的人物形象,然后用光油上光。最后制作胡须等装饰物,一件颇具神秘色彩的傩面具即告完成。4 结论绵延数千年的傩事活动,如今已成为江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在这些傩事活动中,面具的重要性上文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对傩面具的设计学解读,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从江西傩面具的设计审美来看,它的独特魅力,足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会融入现代设计中,继续传承。参考文献[1]程明,万绍芳.江西傩文化传承与民间信仰融合力[J].前沿,2012(09):80.[2]万建中.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02):27.[3]Crow.萍乡傩面具的表现程式[J].民族论坛,2004(04):12.[4]罗彬,辛艺华.土家族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5]罗静.赣傩文化中的“型”和“寓”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21.[6]周曙华,梅小清.江西傩文化与面具工艺[J].美术大观,2008(04):164.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0/0809/384.html
上一篇:江西杂技人筑起防疫的坚实后盾
下一篇: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