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旴江55位医药历史名人传略(续三)<sup>*</sup(3)
4 1 张遂辰
张遂辰(1589―1668年),字卿子,一字相期,号西农,祖籍江西南昌市,随祖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医学家。天资聪颖,工于诗文,入国子监。因少羸弱,医不获治,乃自检方书治之而愈,乃对医学产生兴趣,上自岐、鹊,下至刘、张、李、朱诸家,皆务穷其旨,由此医术日精。行医当地,远近闻名,百姓为了纪念张遂辰治病救人,遂将其故居所在的小巷命名为“张卿子巷”。《东城杂记》赞曰:“张隐君遂辰,字卿子……明末,潜名里巷,为医自给,能探丸起人死。”张氏以医名世,倾毕生之学培养了大批医学家,与其门生张志聪、张锡驹并称“钱塘三张”。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深有研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张氏在此书基础上独抒己见,编撰成《张卿子伤寒论》7卷(1657年),实为清前《伤寒论》研究之集大成者,流传至今,常为研究伤寒学的学者所研读。另外撰有《张卿子经验方》《秘方集验》,皆存。
4 2 姚本仁
姚本仁(约明末清初时),名景七,字恒中,江西南城人,医药家。自幼习儒业,嗜岐黄术,年轻时在南城开药铺,坐堂行医,擅内病外治法。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京会考,后寓居邺(今安阳市),以医为业。曾救活一入棺送殡的少妇,被人们誉为“姚神仙”,名震遐迩。崇祯七年(1634年),诏授赵王府医正。清初顺治三年(1646年),赐官太医院,深得皇室恩宠。顺治五年(1648年),姚氏归老于邺,享年88岁。姚氏在邺居住于鼓楼后街东头大槐树院内,开姚家膏药铺,铺名“宗黄堂”,铺前高悬“太医正传”巨匾,世代相传。姚家膏药,一用辄验,颇有盛誉,“无论远近争市之,谓敷贴辄则有奇验”。膏药的配制方法严遵祖训,传媳不传女,沿袭至今300余年。1949年后,姚家公开了膏药配方与制作方法。1967年转为地方国营安阳市膏药厂。姚家膏药,配方精良,质地细腻,色泽黑亮,软硬适度,疗效显著,远近闻名,远销东南亚、欧洲。
4 3 朱纯嘏
朱纯嘏(1634―1718年),字玉堂,江西新建县人,医学家。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擅儿科,对痘疹之证研读尤深。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内宫种痘,卓有成效,有效的防止了天花蔓延,授为太医院御医。后又赴蒙古地区种痘,前后达26年,亦颇有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治痘经验。撰《痘疹定论》4卷(1713年刊行),系有关痘疹之重要著作。朱氏师法聂尚恒《活幼心法》的治疗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痘疹的病理、诊断、症状及治法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介绍了用人痘接种预防的历史和方法,在辨证论治方面颇有见地。书中于古人之胎毒说有着新的发展,认为系时令之气入于命门,后感痘气或疹气,发为痘或疹,二者有别。还记载了宋真宗时,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患天花,闻峨嵋山神医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即请其治痘,经接种人痘后痊愈,以后未再复发。从朱纯嘏的记载,证明中国早在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谢强(1953―),男,江西临川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江西地方医学史、针灸及中医五官科学。E-mail:。
*** 通信作者:黄冰林(1981―),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江西地方医学史、针灸学及中医五官科学。E-mail:。
(接《江西中医药》2019年第5期)3 3 喻昌喻昌(1585―1664年),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人,医学家。幼能文,少谙岐黄,攻举子业,儒医相通。从《牧斋遗事》云:“少遇异人授予秘方。”《寓意草·自序》云:“昌于此道无他长,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吸与会,始化我身为病身。”可知喻氏年少时已经为人省病诊疾。明季(约1633年)以副榜贡生入京,虽才高志远,但仕途不顺,3年后回乡潜心仲景之学,善用经方,屡起沉疴,救人众多。喻氏明末(1643年)所刊行的《寓意草》中就收载有其亲治的60余例疑难验案。清初(约1645年)因清兵侵江西,故入豫章城南百福寺为僧,专意佛学和医学。后蓄发入世,以医为业,行医于南昌、靖安及江南诸地,治病多奇中。且致力于著书立说和教授生徒,大开讲堂讲授医学,培养出一大批医家,开中医课堂式教育之先河。喻氏撰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痘疹)生民切要》《喻选古方试验》《伤寒尚论篇次仲景原文》《伤寒抉疑》《伤寒问答》《温症朗照》《会讲温症语录》《伤寒杂论十二则》《伤寒脉证歌》《温热燥论治》《伤寒后论》《张机伤寒分经注》《瘟疫明辨》等10余种医籍。对中医基础理论颇有建树,提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学说,是伤寒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创立大气论、三纲鼎立、秋燥论等学说,首开温病营卫辨证之先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沿用,张锡纯在其大气论基础上创制升陷汤;创制清燥救肺汤治疗燥证,至今沿用;强调辨证施治,倡导诊治规范,并撰有专文记述医案书写的规范格式,已具备现代病案书写的基本要素。喻昌医名冠绝一时,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氏一生,少时由儒通医,及壮弃仕入医,花甲由医隐禅,皓首出禅业医,从少谙医终成大医。3 4 龚居中龚居中(?―1646年),字应圆,号如虚子,又号寿世主人,豫章云林(今江西金溪)人,医学家。出身中医世家,因病而而弃儒传承家学,精通医理,熟谙黄老,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外妇儿诸科,通晓气功等却病养生之术,曾任太医院医官,尤其擅长治疗痨瘵(肺痨),是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痨瘵专家。撰有《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女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四百味歌括》《万寿丹书》《福寿丹书》《万寿仙方》《经验良方寿世仙丹》等医籍。代表作《红炉点雪》,又名《痰火点雪》,是龚氏考校汇辑历代诸家虚损论治精要并结合自身临证心得撰写的痨瘵专著,对痰火虚损痨瘵诸症论述详尽,首载咽喉结核病,所附诸方多为龚氏临证效方,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价值。《福寿丹书》,又名《五福丹书》,包括安养、延龄、服食、采补、玄修、清乐等内容,是研究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参考文献。龚氏平生著述丰富,涉及临床各科,自成体系,形成“百效全书”系列,广为流传。《红炉点雪》喻文子序云:“先生之书前后数十万言,布之海内,已户诵家传之。”3 5 王文谟王文谟(约明代晚期),字继周,江西南城县人,医药学家。世医出生,精于临床,通晓诸科。王氏将祖父王杏林、父亲王云泉和自己所收藏验之有效的医方医术,以及广搜民间走方医之验方及奇术,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辑成《济世碎金方》4卷(1594年刊行)。书中载方千余首,绝大多数是经验简便的小方奇术,切合临床,反映了明代旴江东南部一带(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资溪)的特色民间医术,是我国存世最早罕见而富有特色反映民间走方医的方书,早于清代赵学敏的走方医方书《串雅》166年,也为考察古代走方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弥足珍贵。此外,走方医的医术在古代一般是秘而不传的,以致不少民间验方妙药几近失传,王氏将其收集编著成书,公之天下,实为可贵。当代著名中医史学家郑金生指出:该书“其刊刻之年,正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刊行的同一年,因此,该书中有关走方医的医方医术,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3 6 叶云龙叶云龙(约明代晚期),字以潜,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士林儒生,以儒通医。精通医术,治病应手起效,人称神医,乃是“儒而医,医而儒”。撰《士林余业医学全书》6卷(今存),刊于明万历戊戌年(1598年)。是书为综合类中医临证著作,阐述养生预防、内伤外感、病因病机、证治法则等诸多内容。卷一论之理论来源、保养等调摄方法;卷二为伤寒、杂症辨疑等;卷三论总方关要、用药法则、用方要诀等;卷四为六淫治法,先论六淫致病机理、症状及治则,后分述40余种病证;卷五为内因证治,论诸气、诸疾等20余种证治;卷六为妇科秘旨,分述经、带、胎、产及10余种妇人杂病;末载痰火秘旨12条、18个症,凡13首方。书中行文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警醒后学“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有六经”勿“惟执局方”,须遵“《内经》之学”,旨在“使后学易于入门,乃知学医之法”。3 7 吴文柄吴文炳(约明代晚期),字绍轩,号光甫,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世医,精医术,尝参阅前代古典医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辑有《医家赤帜益辨全书》12卷、《军门秘传》4卷、《太医院篡急救仙方》3卷以及《食物本草》4卷,另有《明医校正参补难经脉诀合编》《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等,均有刻本行世。《医家赤帜益辨全书》,是书共十二卷,内容丰富,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涵盖脉理、运气、经络、针灸、本草、伤寒、温暑及临床诸科,是一部内容皆源自历代名家方论相结合的综合性医书,对疾病的辨治尤具特色,不仅内服效方众多,而且外治验方亦繁多,效如桴鼓。种德堂熊冲宇赞其曰:“活泼泼地正如韩侯之用兵,多多益辨,永为医家赤帜云。”《军门秘传》是我国第一部军阵外科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战伤与骨伤科用药知识,为现代骨伤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宝贵资料。3 8 涂 绅涂绅(明代晚期),字省吾,江西金溪县人,医药学家。出身于世医之家,精于临床,通晓诸科,官至太医院医官。涂氏俎豆《内经》,法宗百家,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撰成《百代医宗》10卷,由太医院颁行。书分为原病赋、诸证纲目论、诊脉切要、风论、疟论、头痛论、遗尿、小便不禁论、耳论、鼻论、咽喉论、目论、妇人科总论、小儿科论、痘疹论等诸多门类,载方两千余首,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科病症,有论有方,方论兼重,颇有条理,极富实用,风格独特,在明代即被誉为“医学之指南,百代之宗主”。而且书中还记载了重要医史资料,著名的医史学家范行准根据涂绅《百代医宗》中的有关“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此疾,自脚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的记载,指出这是我国霍乱大流行的最早记载。3 9 张三锡张三锡(?―?),字叔承,号嗣泉,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世医出身,行医30年。张氏精通医理,博极群书,认为医学要旨有6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历代医著中有关内容,于明万历三十年(1609年)撰成《医学六要》19卷,今存。因其内容为6种,故曰六要,其中包括《四诊法》1卷、《经络考》1卷、《病机部》2卷、《治法汇》8卷、《本草选》6卷、《运气略》1卷。这是一部综合性医学全书,所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病证前为纂者概述,先阐明己见,后列历代医家之见。全书资料丰富,条理井然,有博而不杂、详而有要的特点,影响甚大,名医王肯堂盛赞之,称张三锡为“医圣”,后世医家多将此书作为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4 0 聂尚恒聂尚恒(1572―?),字惟贞,号久吾,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医学家。以儒通医,精于医学,明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中举,曾任宁化县令。聂氏医术精湛,擅妇、儿、五官科,在宁化任内,勤于政事,公务之余为人治病,刻意医述。著有《奇效医述》《活幼心法》《医学源流》《痘科慈航》《医学汇涵》,今存。《奇效医述》2卷(1616年刊出),记录了聂氏在宁化任县令时治疗妇科为主的疑难重病医案,以辨证为主,每叙述一个病例,都究其原委、审其病因,判明病状,然后对症下药,对于寒热虚实真假的辨别,卓有见地。该书是明以来独立的医案学科逐渐形成的医案著作之一,颇具影响。《活幼心法》9卷(1616年成书),主要论述小儿痘疹,聂氏对痘和疹的病原、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见解独到,很有创见,为后世儿科学者所重视,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聂尚恒的《活幼心法》和魏桂岩(直)的《博爱心鉴》刊出后,治疗痘疹才有了一定的“标准途辙可循”。4 1 张遂辰张遂辰(1589―1668年),字卿子,一字相期,号西农,祖籍江西南昌市,随祖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医学家。天资聪颖,工于诗文,入国子监。因少羸弱,医不获治,乃自检方书治之而愈,乃对医学产生兴趣,上自岐、鹊,下至刘、张、李、朱诸家,皆务穷其旨,由此医术日精。行医当地,远近闻名,百姓为了纪念张遂辰治病救人,遂将其故居所在的小巷命名为“张卿子巷”。《东城杂记》赞曰:“张隐君遂辰,字卿子……明末,潜名里巷,为医自给,能探丸起人死。”张氏以医名世,倾毕生之学培养了大批医学家,与其门生张志聪、张锡驹并称“钱塘三张”。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深有研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张氏在此书基础上独抒己见,编撰成《张卿子伤寒论》7卷(1657年),实为清前《伤寒论》研究之集大成者,流传至今,常为研究伤寒学的学者所研读。另外撰有《张卿子经验方》《秘方集验》,皆存。4 2 姚本仁姚本仁(约明末清初时),名景七,字恒中,江西南城人,医药家。自幼习儒业,嗜岐黄术,年轻时在南城开药铺,坐堂行医,擅内病外治法。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京会考,后寓居邺(今安阳市),以医为业。曾救活一入棺送殡的少妇,被人们誉为“姚神仙”,名震遐迩。崇祯七年(1634年),诏授赵王府医正。清初顺治三年(1646年),赐官太医院,深得皇室恩宠。顺治五年(1648年),姚氏归老于邺,享年88岁。姚氏在邺居住于鼓楼后街东头大槐树院内,开姚家膏药铺,铺名“宗黄堂”,铺前高悬“太医正传”巨匾,世代相传。姚家膏药,一用辄验,颇有盛誉,“无论远近争市之,谓敷贴辄则有奇验”。膏药的配制方法严遵祖训,传媳不传女,沿袭至今300余年。1949年后,姚家公开了膏药配方与制作方法。1967年转为地方国营安阳市膏药厂。姚家膏药,配方精良,质地细腻,色泽黑亮,软硬适度,疗效显著,远近闻名,远销东南亚、欧洲。4 3 朱纯嘏朱纯嘏(1634―1718年),字玉堂,江西新建县人,医学家。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擅儿科,对痘疹之证研读尤深。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内宫种痘,卓有成效,有效的防止了天花蔓延,授为太医院御医。后又赴蒙古地区种痘,前后达26年,亦颇有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治痘经验。撰《痘疹定论》4卷(1713年刊行),系有关痘疹之重要著作。朱氏师法聂尚恒《活幼心法》的治疗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痘疹的病理、诊断、症状及治法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介绍了用人痘接种预防的历史和方法,在辨证论治方面颇有见地。书中于古人之胎毒说有着新的发展,认为系时令之气入于命门,后感痘气或疹气,发为痘或疹,二者有别。还记载了宋真宗时,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患天花,闻峨嵋山神医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即请其治痘,经接种人痘后痊愈,以后未再复发。从朱纯嘏的记载,证明中国早在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0/100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