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两岸绿色兴农的实践与展望海峡两岸农业绿色发(2)
2.1 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是中国鲍鱼养殖第一大省,其年产量占全球70%以上,年产值约200亿元。来自香港的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张子平报告指出,多年来,福建养殖鲍的种类与养殖模式接续创新升级,特别是在新品种培育上,他们创新育种思路,建立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经过11年的科研攻关,培育出生长快、耐高温和大规格的国审水产新品种——绿盘鲍,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有力推动了中国鲍鱼产业提质增效[12]。除了优势大产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地方优势精品产业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浙江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科军报告指出,中药材产业是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九大”主导产业之一,其中以畲药为代表的道地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丰硕。2018年,程科军团队出版了第一部畲药分子鉴定专著,为畲药建立“基因身份证”,保证了畲药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和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畲药种植资源收集和保存,繁育、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相应的地方标准制定,为畲药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3]。
2.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海峡两岸较多传统产业在既往发展基础上,积极探索转型升级道路,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岳山嘉茗和岳山茶事创办人陈耘嘉先生报告分享了茶产业转型发展经验。他在福建漳平官田乡将茶品牌经营和茶文化旅游相结合,将低利润的茶叶批发转型为休闲茶园,实现了传统产业经营模式的大胆创新,为官田乡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此外,茶园的经营也带动了地方贫困户种植的高山蔬菜的销售,有力助推了当地小农经济发展,是传统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典范[14]。此外,同样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吴旭平报告介绍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农村生态家园的成功实践。2018年开始,福建农林大学与莆田秀屿区东庄镇政府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以农为本的系统性规划,积极探索用社会性思维为乡村发展提供可行方案。针对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着重构建了当地生态文明产业示范体系,从作物生态育种、绿色高校循环栽培和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等3方面着手,让农民作为乡村产业的主体,亲身体验了农业产业与农业生态互惠互利的现代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效益,有效激发了农民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自主推动力。
2.3 新型产业业态探索
森林康养产业是践行“两山”理论、在提供优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产品的同时促进乡村振兴的绿色新型产业代表。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福建农林大学特聘副教授张玮尹博士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案例,他指出,森林康养将传统的农业和林业产业链接在一起,同步促进了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创造了非常庞大的经济产业链,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15]。2012年,湖南省建立第一个森林康养中心,2016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公布第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名单,至今已有6批森林康养各类型基地,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4 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使森林康养真正成为林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扶贫的战略选择之一,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3 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大陆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大,相比之下,台湾地区精致农业发展成效显著[16],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1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进入大发展时期,农业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枢纽,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成效最显著的领域[18]。
3.1 两岸农业定位于互补发展
2005年以来,中国有意扩大台商在大陆地区的投资,原农业部、国务院台办与原商业部联合批准设立的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吸引台农台商来大陆创业发展的重要新平台[18-19]。漳浦县与台湾地区一水之隔,土地广阔、资源丰富,两地具有相似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节律。近年来,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推进闽台兰花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合作平台,寻求产业动能新突破。最早一批来到创业园的台商、台湾蝴蝶兰高级专门人才张唐维报告指出,一方面,台湾地区地处亚热带,蝴蝶兰种源丰富,有大量具备组织培养及栽培技术的专业人才,组培车间及温室生产设备先进,而另一方面,台湾地区通常缺乏劳动力、经营规模小,相比较而言,大陆地区则具有较大的内需市场,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充沛,将台湾蝴蝶兰种植技术和人才优势引进大陆,走优势互补合作之路,是近年来蝴蝶兰产业繁荣的经验所在。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1/0514/1304.html
上一篇: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探讨
下一篇:种稻人种的不仅是稻更是科技与生态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