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的主要内容及当代启示(2)
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资本主义生产秘密。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然存在,并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前提下,并决定产品分配和阶级划分,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无产阶级的立场,这就延伸出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完整线索。
2.2.2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
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正确把握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探索其中蕴藏的运动规律。通过追溯英国宏观的人类历史,将其划分为古代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利益统治人的资本主义阶段以及人类自由联合阶段四种不同社会形态。封建奴役制的废除使“现金支付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下,资本家为所欲为的奴役工人。“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看似是工人受到机器的剥夺、物的奴役,而“物”与“物”关系背后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资产阶级奴役、剥削、压迫人。
在《十八世纪》中,恩格斯敲响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发展了封建制度废除所引起的结果,以至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为期不远”“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这个危机就必然到来。”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取代,而资本主义也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
3 《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蕴含的当代启示
3.1 有助于理解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及其影响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从外部原因分析,主要是18世纪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引发机器变革,渗透到各领域建立工厂制度使得工业革命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内部原因看,主要和民族特性有关,英吉利民族表现出极大的对立性,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与对立中,英国人走向经验与怀疑,因无法判断上帝、灵魂等是否存在,所以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就当其不存在,这种怀疑在实践上恰好是法国的唯物主义,但在理论上仍停留于形而上学。
工业革命背后也引发人们对于工业化道路的思考。我们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洪流中,这一革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如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使我们得以搭乘“现代化”这一快车,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这一革命也引发不少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立足于新的时代课题,全球治理与人类共同发展成为根本的现实追求。
3.2 有助于理解国家间利益分化的不同选择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利益逐渐上升至统治地位。利益分化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解决阶级对立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资本主义国家更多采取依靠市场自由配置的力量实现利益分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人利益,“大市场、小政府”观念根深蒂固,政府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利益分配资产阶级占据上风。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国际主义原则,注重普遍利益,强调利益的协调与分配。中国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十四五”规划更加指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践行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作用的发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才能激发社会各大主体的活力。
3.3 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渊源的独特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资本主义这一新生事物带来了资本主义和人类走向何处的时代课题。当时各种社会思潮都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不同程度的回答,但没有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恩格斯指出:“德国、法国和英国是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笔者认为这是既成的事实。”这三个国家爆发三元革命,即德国哲学革命、法国政治革命,英国社会革命,三元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是积淀于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民族特性以及文化传承中。德国人信仰基督教唯灵论,代表宗教和教会,法国人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义,代表政治和国家,所以在德国发生的是哲学革命,法国发生的是政治革命,英国因其是德意志和法兰西成分混合体,发展中“形成一种具有不可调和的两个片面性的民族”,英国人在矛盾中走向经验和怀疑,争相追逐单个利益,直接结果是工人阶级陷入贫困和穷苦中。在英国,社会因素远超过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的变革形成新的社会形态,所以在英国爆发了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革命。至此,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19世纪西欧的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1/0613/1548.html
上一篇:浅析产品设计的宏观思想
下一篇:睿坤科技农当家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