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王家源村 环境好了穷帽摘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
核心阅读
过去因开采煤矿,江西萍乡市王家源村经济兴旺,村民日子过得红火。但随着资源枯竭,王家源村发展陷入困境,还面临环境污染、地陷频发等问题。后来,村里积极谋求转型:修复矿区、植草种树;种金兰柚、养跑山鸡;开发旅游、培育产业 …… 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王家源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走向了乡村振兴。
王家源村的水,哗啦啦地淌,青翠山峦倒映在如镜般的河面上。躬下腰身,双手掬起一捧水,入口清冽甘甜。可前些年,甭说取水饮用,用这水浇地种菜都够呛。
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王家源村,曾分布着大小百十家工矿企业。这座因矿而兴的村庄,在上世纪 90 年代是远近闻名的村集体经济 \" 超亿元村 \"。但泛着白沫的洗煤废水四处横流,难以长久地流金淌银。随着资源枯竭,王家源村陷入困境,成了贫困村。
经历大起大落,王家源人走上绿色发展新路,矿山复绿、产业转型相继实施。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地下开挖到地上开花,王家源村不仅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恢复了生态,守住了绿水青山。百年煤村抖落灰尘,再次焕发了青春。
兴衰
因煤而富 煤竭而穷
煤矿开采历史逾百年、面积 7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千人左右的王家源村,最多时居住了两万余名矿工。彼时,一条街上 4 家银行、5 个商场,餐馆林立,影院爆满。\" 靠路边卖早点都能发家致富。\" 聊起往昔,王家源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国说。
但红火的日子背后暗藏隐忧:家家吃矿,户户挖煤,矸石遍地,草木稀疏。溪沟尽黑,鱼虾绝迹,粉尘弥漫,乌烟瘴气,刮风一身土,下雨满腿泥 …… 当年的情景,61 岁的村民钟仕超还历历在目:\" 到处灰蒙蒙、脏兮兮、乱糟糟,早上醒来鼻孔都是黑的。晒半斤麻片,收一斤灰。上午才擦完门窗,下午就能在玻璃上写字 ……\" 加上矿场三班倒,24 小时开挖不断,地下炮声隆隆,地上车轮滚滚,村民半夜常被惊醒。
由于常年开挖打洞,掏空了地基,村里七成土地成了采空区,地陷频发。\" 一棵三四米高的大树,没几天就陷入地里,最后只剩光秃秃的树梢。\" 钟仕超说。
村民的房屋同样不能幸免,轻则墙壁裂缝,重则地基下沉。靠着挖煤掘的第一桶金,钟仕超 1988 年建起了一座 280 平方米的二层洋房,\" 连带装修,在那个年代就花费了 10 余万元。\" 没想到,住了不过几年,墙壁就开始裂缝掉渣。到 1999 年时,裂出的口子甚至能伸进拳头,老钟一家赶紧搬了出来。3 年之后,老屋彻底陷入地下。
与树木、房屋一起下陷的,还有王家源村的经济。随着资源日渐枯竭,挖煤为生的日子难以为继,生活过得愈发紧巴。王家源人长期抱着 \" 挖煤一天,顶种地一年;矿井一口,抵良田千亩 \" 的传统观念,村里 1000 余亩耕地相继被划拨给煤矿,小伙子不满 18 岁就到矿上挖煤,种田的老把式早已生疏了。
既无耕地,也不会种地,村民们陷入困境,不得已开始外出打工。王家源村的常住人口一度骤减至 400 余人。2015 年,全村 328 户 1028 人中,139 户 256 人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 24%。
转型
修复矿区 种树养鸡
资源枯竭的百年煤村,能否重拾荣光?王家源人开始了转型求索之路。
给 \" 瘌痢山 \" 动手术,为废矿坑抹 \" 疮疤 \"!2012 年起,萍乡市政府先后投资 1480 万元,分两期对王家源矿区进行修复,相继实施了 2700 米河道清淤、3500 亩森林抚育,累计挖土方 7.8 万立方米,植草 13 万立方米,种植樟树和湿地松各 9 万余株。昔日光秃秃,如今绿油油,这片因采矿而千疮百孔的山头,再度披青吐绿。
挖去 \" 贫困根 \",栽下 \" 致富苗 \"。王家源村利用修复平整好的土地,种植了 300 多亩、6000 余株金兰柚,林下还放养了 1000 余只跑山鸡。通过合作社有效牵引,带动 6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经营,年产值预计超过 110 万元。
枝头,沉甸甸的金兰柚压弯了果树;林下,健硕的跑山鸡三五成群扑腾着翅膀;渠边,村民黄彩德正手握铁耙,为果树松土除草。\" 挖煤使的是蛮劲,打理果树可精细着嘞。\" 黄彩德黑红的脸上泛着笑容。这个 15 岁就下矿井挖煤的汉子,与煤打了半辈子交道,手臂上也布满了黑色炭斑,那是煤渣 \" 吃 \" 进肉里的痕迹,时隔多年仍未消除。
\" 井下拼过命,落下一身病。\" 黄彩德说,矿道里空气污浊,常常会对肺部和呼吸道造成损害,哮喘、支气管炎都是常见的职业病。矿坑中的爆破声震耳欲聋,老黄还因此患上了高血压。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zonghexinwen/2020/0929/428.html
上一篇:财联社保险早会(9月24日)
下一篇:江西成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推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