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你是不是对“煤”“碳”有什么误解?(2)
咏煤炭(节选)
◎[明]于 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沧海桑田始得煤
19 世纪之前,人们认为煤炭和其他岩石一样,是随着地球的诞生而出现的;也有人认为,煤炭是某一种岩石演变的产物。19 世纪之后,人们从显微镜中发现煤炭的身体上还残留着细胞结构、年轮等植物的特征,这才意识到它们是从植物演变而来的。
亿万年前,有些植物在腐败之前就被深埋地下,然后在低氧甚至无氧的环境中逐渐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被释放出来,碳元素的含量相对增加。此后,大地变迁,沧海变桑田,这些植物的残骸被进一步压实、脱水、炭化……
等到人类让它们重见天日时,这些古老的植物已经乌漆墨黑,面目全非了。
挖煤是个险差事
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挖煤依然充满风险。毒气伤人和煤矿坍塌就是最常见的煤矿事故。这也是煤炭在古代始终无法取代木炭的重要原因。
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厌氧菌会分解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无色无味无毒的甲烷气体。虽然无毒,但甲烷极易燃烧,给点火星就爆炸,而且它们一旦富集,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降低氧气含量,让人窒息。
不过,古人很快就发现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于是,他们将中空的大竹筒插到矿井里,先让甲烷通过竹筒释放出来,然后再下井采煤。在井下,人们还用木板、木棍支撑矿壁,防止矿道坍塌。
这些古老的采矿技术,都记录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
炭还是碳?傻傻分不清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前面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两个tàn 字,分别是“炭”和“碳”。它们看起来大同小异,意思似乎也没什么差别,到底该如何区分呢?这个事情,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那个时候,西方的近代化学开始传入中国。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让中国化学的启蒙者们非常头疼,因为找不到现成的汉字来描述它们。怎么办?仓颉能造字,化学家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化学家们统一用“气字头”加声旁来表示气体元素,例如氧、氢;用“金字旁”加声旁来表示金属元素,例如锂、锶;用“石字旁”加声旁来表示非金属元素,例如硅、砷。“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专指与碳元素相关的词汇,例如碳原子、二氧化碳等。而“炭”这个字,自古有之,最早指木炭,后来逐渐延伸到各种与木炭类似或相关的物品,例如煤炭、火炭、炭盆等。
大家不要再弄错了哟。
卖炭翁(节选)◎[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黑宝宝,会变红,亿万年前是青松。明知火海偏要下,舍己为人暖烘烘。答案很简单,就是对咱们的生活至关重要的煤炭。冶矿、取暖、发电、烹饪,少了煤炭,咱们的生活还真有可能玩不转。春天将至,寒气未消,让我们点燃一堆煤火,来一场与煤炭有关的穿越吧。浴火重生方成炭我们的穿越从夏商时代开始。这个时候,木炭已经在中国大行其道。木炭是由木材、竹子、果壳或果核等木质材料烧制而成的。简单说来,就是利用高温低氧的环境,排出这些材料中的水分、气体等杂质,最终留下可以燃烧的炭。木炭是如何发明的,我们已无从知晓,或许是某位古人从燃烧的木材堆中发现了它们的身影和妙处。与木材相比,木炭更易燃、燃烧产生的温度更高、燃烧的时间更长,是冶炼青铜和钢铁必不可少的燃料。另外,木炭燃烧时基本看不到什么火焰,也很少产生烟尘,室内采暖用上它们也是再好不过。正因为这些突出的优点,“伐薪烧炭”才能成为一项流行数千年的职业。知道 多 一点除了用作燃料,木炭的“本事”还不少。把它研磨成粉,然后黏合起来,它就是画家手中的炭笔。木炭内部多孔隙,吸附能力极强,是清洁过滤、吸湿除臭、防霉防潮的能手。木炭能吸收保留营养物质,本身又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改良土壤的良好材料。将木炭粉加入饲料中,可以增加鸡的食欲并预防疾病。古人还会将木炭加入棺椁和墓穴之中,以防水防腐。伐薪烧炭,怎么烧?话说回来,燃烧之后,木材不就化为灰烬了吗,又是如何变成木炭的呢?烧制木炭,首先要建炭窑。简单说来,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放入木材,然后用茅草和黄土覆盖。窑中要插入几根中空的竹管,以便排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烧制过程中,我们首先会看到冒出大量白烟。这是木材中的水汽正在被“驱赶”出来。接着,白烟消失,蓝烟出现。这说明水汽已经排放得差不多,得准备封住这些排气孔,制造低氧高温的环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木材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就不会因为充分燃烧而化为灰烬,又能进一步排出体内的其他杂质,完成最后的炭化过程。大约一个星期以后,当人们打开炭窑时,还冒着热气的木炭就“新鲜出炉”了。想说爱炭不容易到了秦汉时期,木炭的生产和使用达到一个高峰。人们不但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木炭,在冶炼金属时更少不了它们的助力。考古学家们根据资料分析,当时冶炼1 吨生铁,需要消耗7 吨左右的木炭。如果算上采伐和烧制过程中的浪费和损耗,烧制木炭成为森林的一大 “天敌”。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都城长安附近就已经没有适合烧炭的树木了。然而,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西汉时,光是大型的官办冶铁作坊,就超过80 个。在当时,一位名叫贡禹的官员提出,铸钱、冶铁等行为“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可见,无节制地伐木烧炭,已经给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个时候,一种能够取代木炭的东西出现了,那就是煤炭。话完木炭话煤炭说起来,煤炭算是木炭的老祖宗。它们已经在地下沉睡了亿万年,只等着人类取用。不过,由于挖掘手段落后,煤炭在秦汉时还是稀罕玩意儿。人们将它们雕刻成精美的装饰物,那待遇简直和宝石有得一拼。如此一来,即使能够发光发热,谁又舍得将它们丢进炉子呢?直到东汉末年,煤炭才开始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北宋时,随着挖掘技术的进步,人们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燃烧煤炭。对了,“煤炭”这个词可比煤炭本身年轻得多。明代以前,根本没有“煤”这个称呼,而是叫“乌金”“黑丹”“石炭”“石墨”等名称。据说,是因为人们读错了音,将“墨(mò)”读成“méi”,这才有了后来的“煤”字,也才有了“煤炭”一词。那么,煤炭究竟从何而来呢?咏煤炭(节选)◎[明]于 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沧海桑田始得煤19 世纪之前,人们认为煤炭和其他岩石一样,是随着地球的诞生而出现的;也有人认为,煤炭是某一种岩石演变的产物。19 世纪之后,人们从显微镜中发现煤炭的身体上还残留着细胞结构、年轮等植物的特征,这才意识到它们是从植物演变而来的。亿万年前,有些植物在腐败之前就被深埋地下,然后在低氧甚至无氧的环境中逐渐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被释放出来,碳元素的含量相对增加。此后,大地变迁,沧海变桑田,这些植物的残骸被进一步压实、脱水、炭化……等到人类让它们重见天日时,这些古老的植物已经乌漆墨黑,面目全非了。挖煤是个险差事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挖煤依然充满风险。毒气伤人和煤矿坍塌就是最常见的煤矿事故。这也是煤炭在古代始终无法取代木炭的重要原因。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厌氧菌会分解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无色无味无毒的甲烷气体。虽然无毒,但甲烷极易燃烧,给点火星就爆炸,而且它们一旦富集,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降低氧气含量,让人窒息。不过,古人很快就发现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于是,他们将中空的大竹筒插到矿井里,先让甲烷通过竹筒释放出来,然后再下井采煤。在井下,人们还用木板、木棍支撑矿壁,防止矿道坍塌。这些古老的采矿技术,都记录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炭还是碳?傻傻分不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前面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两个tàn 字,分别是“炭”和“碳”。它们看起来大同小异,意思似乎也没什么差别,到底该如何区分呢?这个事情,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个时候,西方的近代化学开始传入中国。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让中国化学的启蒙者们非常头疼,因为找不到现成的汉字来描述它们。怎么办?仓颉能造字,化学家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化学家们统一用“气字头”加声旁来表示气体元素,例如氧、氢;用“金字旁”加声旁来表示金属元素,例如锂、锶;用“石字旁”加声旁来表示非金属元素,例如硅、砷。“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专指与碳元素相关的词汇,例如碳原子、二氧化碳等。而“炭”这个字,自古有之,最早指木炭,后来逐渐延伸到各种与木炭类似或相关的物品,例如煤炭、火炭、炭盆等。大家不要再弄错了哟。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1/011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