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河道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
根据河道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水利部门河道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特点,本文从河道管理体制机制、河道形态结构、河道生态环境、水利部门管理能力与绩效和社会服务水平五个方面,选取了包含管理制度、河道改造程度、生态需水保证率、涉水事件发生率、管理与保护宣传程度等共计24个指标作为河道管理评估的指标体系。
4.2 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河道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本文采用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级构成的多层次多指标框架体系。目标层是对河道管理评估指标系统的高度概括,用于反映河道管理的总体状况;准则层用于从不同方面反映河道管理的属性和水平;指标层是在准则层下选择若干主要特征要素作为评估指标组成,本文选取了24个定量或定性评估指标反映江西河道管理的状况[2-7]。江西河道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
表1 江西河道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4.3 各评估指标的内涵分析
(1)管理组织:指水利部门河道管理机构、人员、职能和任务落实程度,用以衡量基层管理组织健全程度。
(2)管理制度:指与水利部门依据相关的法规制度,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情况,用以衡量管理制度完善程度。
(3)管理措施:指为维持河道功能采取的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情况,用以衡量管理措施的可行与否。
(4)河岸稳定性:指河岸的抗冲刷能力,用以衡量河岸受到水流冲刷侵蚀后维持自身稳定的性能[8]。
(5)河床稳定性:指河床的淤积和抗冲刷能力,用以衡量河床的淤积状况和河床受到水流冲刷侵蚀后维持自身稳定的性能[8]。
(6)河道改造程度:指人工工程及人类活动对河道形态结构的改变程度,用以衡量河道渠化工程以及类似人工改造河道措施对河道形态的影响。
(7)河道弯曲程度:指人工工程及人类活动对河道弯曲形态的改变程度,用以衡量裁弯取直等措施对河道弯曲形态的影响。
(8)河道水系连通性:指人工工程及人类活动对河道水流的连续性与水系连通状况的影响,用以衡量河道的纵向连续性。
(9)优良河势保持率:指河道维持其优良河势的能力,用以衡量河道泥沙含量等多方面的状况。
(10)河道护岸形式:指护岸工程对河道自然状况的改变程度,用以衡量对河道自然生境的影响。
(11)生态需水保证率:指河道生态保护所需水资源量的保障能力,用以衡量一年中河道水资源量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9]。
(1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河道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水平[7-8]。
(13)水域面积保有变化率:指河道某年水域面积保有率较基准年水域面积保有率变化大小,用以衡量河道水域面积保有变化情况。
(14)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指河道取水口水质达到相应水质标准要求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取水口水质达标情况。
(15)河道规划实施率:指根据规划实施完成的河道岸线长度占规划河道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用以衡量已制定的河道规划实施管理情况。
(16)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率:指河道内经水利部门审批的涉河建设项目占涉河建设项目总数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管理情况。
(17)河道采砂许可论证率:指河道内经水利部门许可论证的采砂活动的比例,用以衡量采砂许可论证管理的效果。
(18)涉水违法事件发生率:指河道涉水行为引发的违法事件数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涉水行为监管的效果。
(19)河道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率:指河道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划界情况。
(20)防洪工程措施达标率:指各类防洪工程措施达到防洪设计标准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防洪工程达到防洪设计标准的程度[10]。
(21)防洪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指已建立的防洪非工程体系并能有效运行的防洪部门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的防洪管理水平[11]。
(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指河道两岸及附近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用水量对河道水资源需求的比例,用以衡量河道的开发利用程度[8]。
(23)供水保证率:指河道两岸及附近区域预期供水量在多年供水中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出现的概率,用以衡量灌溉、生活、生产需水量得到满足的程度[8]。
(24)河道管理与保护宣传程度:指水法等相关宣传活动开展实施情况,用以衡量河道管理与保护宣传活动的效果。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1/031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