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来自江西的调查报告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要到农业大省看一看。江西自2017年以来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出不少经验,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农田改造难度大、资金投入匮乏、管理部门各自为战……如何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春分已过,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要素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作出相应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江西以占全国总面积2.3%的耕地,提供全国3.25%的粮食,自2017年以来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出不少经验,但也面临着农田改造难度大、资金投入匮乏、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等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资金来源和渠道,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更高质量、更可持续?近期,经济日报记者前往江西多地,探访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在建区。
“五牛下田”怎样破解
春早人更勤。在产粮大县江西丰城市的杜市镇横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随着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的开进,原本平静的村子变得热闹起来。平整土地、开挖水渠、修筑路基……机械轰鸣声不断,施工单位正抢抓晴好天气,加快施工进度,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为春耕打好基础。
“过去,这些地方要么道路不通,要么地块分散、高低不平,只能翻土播种、靠天收粮。”种粮户黄福全看着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田“大变样”,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看,如今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撂荒地成了连片田,这田种起来多省事!”
2017年江西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以来,这已是丰城市实施的第4批项目。“过去3年,我们完成了44.6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剩下15.19万亩今年将全部建成,超额完成任务。”丰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邬海清告诉记者。
但在2017年之前,丰城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却遇到不少坎坷。邬海清介绍,2011年至2016年,丰城市共实施农田项目3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共55.12万亩。通过质量等级评估,其中等级为“符合”的仅占57.9%,“基本符合”的占1.4%,“需要提质改造”的占到了40.7%。
“2017年以前,各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高低不一,高的每亩2000多元,低的才400多元。同时,各部门都是实施主体,建设内容各有侧重,导致部分建成的农田达不到真正的高标准要求。”邬海清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认为,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是建成高标准农田最关键一环。
为改变“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不利局面,江西省2017年提出了“统一资金筹措、统一投入标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的“五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统筹整合原发改、财政(农发)、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和职能。“同时,我们成立以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和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级统筹、县为主体、上下联动、横向协调、多方参与'的项目推进机制。”胡汉平说。
“从江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周期来看,2017年之前,一般需要2年到3年;统筹之后,做到了1个年度建成并完成‘上图入库'。”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办副处长罗省根介绍。
“项目建设机制和项目推动机制的建立,让县级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体,怎么干、干什么,省里都有统一标准。”邬海清说。经过多年的建设,丰城市“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格局已基本形成,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全省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1158万亩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约360亿元,实际建设面积超过1179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60亿资金从何而来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zonghexinwen/2021/032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