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来自江西的调查报告(3)
“少硬化、不填塘、慎砍树、禁挖山”,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必须以生态优先、环保节能为重要前提。为此,江西构建起绿色生态保护机制,引导各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力求农田水利与绿色生态相协调。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作为示范点,我们在运营模式上进行了探索。采取‘EPC(工程总承包)+运营'的方式公开招标,实现建设与运营有机统一。”永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戴熙良举了个例子:2019年,永修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标单位超额完成新增耕地面积1073.29亩,中标单位在获得收益分成的同时,返还900万元给高标准农田项目部作为建后管护资金。“仅这一项就可满足全县未来两年的管护需求。”戴熙良说。
“为确保项目发挥长久效应,我们统筹‘建、管、用'一体,率先在全国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新机制。省级财政安排了建后管护奖补引导资金,各地落实了亩均5元至20元不等的县级财政预算管护经费。”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保护处处长罗锋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区,“田保姆”“田长制”成为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干部口中的高频词。“每个村都设立了永久的管护标志牌,注明了管护职责、管护目标、保护面积、范围、示意图、责任村组、巡查员以及‘田长'姓名和举报电话。”丰城市杜市镇党委书记鄢丽娇告诉记者,“田长制”建立后,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局面。
更多农民再吃“种田饭”
在永修县白槎镇,种粮大户淦克照掰着指头跟记者算起了成本账:农机入田后,加上无人机施肥和直播,每亩节省人工成本130元至150元;提高耕地质量后,每亩可增收100元左右,一出一进之间,单产亩均效益能提高250元左右,达到400元至500元。
“最初,地多、地好的农民不愿意改造农田,担心土地面积减少。事实上,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土地流转的租金价格也提高了,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丰城市张巷镇副镇长刘圣勇说,通过项目区的土地流转,农民的亩租金收入普遍由原来100元至200元提高到300元至600元。
在丰城市,依托“土流网”,当地加大了农村土地流转承接主体的招商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流转率达70%以上。“村组集体将农户手中的田地统一放到网上挂牌流转交易,实现溢价的同时,收取土地流转承接主体10%的管理费用,用于村组集体建设,为村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邬海清说。
耕地质量提高后,不只是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还让不少人重新回归土地。白槎镇镇长戴秋里告诉记者,这些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激发了种植大户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也纷纷回乡,重新吃上了“种田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光华介绍,在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的基础上,江西注重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助推脱贫攻坚、规模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田综合利用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进程,还促进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重组,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罗省根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zonghexinwen/2021/032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