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特点研究(3)
九江采茶戏也是赣北采茶戏这一戏剧分类中一个特点鲜明的分支,其旦角表演特色十分贴近群众,并且干练朴实,这就要求表演者有很强的表演功底,而且要有经典的拿手绝活,在表演中将手帕旋转着越抛越高,并且要进行身体的前翻后翻。
(四)赣中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
赣中采茶戏中抚州采茶戏的旦角舞蹈,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小旦的艺术特点有扇子功、毛巾功,运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步伐,或揉搓、或抛甩、或掩面、或飞转,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旦角许多表演动作和舞蹈,有梳妆门帘、床前驱蚊、绣花纳底、缝补浆洗、摘茶采桑、云手、鹞子翻身等身段表演,还有“云步”“碎步”“跪步”等基本步伐,都是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表演程式,十分细致逼真。
在宁都采茶戏这一路的表演中,老艺人们在表演中,不辞辛苦,为了使曲目表演更丰富多彩,在花旦、小生、丑角这些传统的基础性角色之上,它不仅仅局限于小旦和彩旦,渐渐地,在表演中丰富了原本没有的青衣、花脸、老生、老旦、彩旦这些角色,这都是通过借鉴其他戏种的角色来完成创作的。[5]在长期的发展中,它始终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并没有因为想要丰富曲目表演或增加一些角色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它以舞蹈和歌曲为基本元素,以展示人民大众的审美为目标,在表演中,有着“碎”“云”的特点,其中碎步又分为基本碎步和快碎步。在表演中,通过这两种基本的碎步之间的复杂组合来体现丰富的角色风格。
(五)赣西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
赣西地区与湖南省相邻,两地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尤其是在地方戏曲的发展上,湖南花鼓戏对赣西采茶戏的形成有较深的影响。赣西采茶戏源于“永新三角班”,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发展较早,且流传极为迅速。赣西采茶戏中永新采茶戏的旦角不受重视,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特点,但小旦在服饰上比较讲究,长袖带花的套裙是必备的道具。
其中吉安采茶戏在表演上最具有特色的是“三小戏”。在其基本剧目中,小旦善于使用折扇做道具,配合多种身段,称“扇子花”或“扇子功”。在表演中,小旦有时还插以诙谐、欢快的表演吸引观众,尤其是民间生活小戏的表演形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
赣西地区的萍乡采茶戏借鉴花鼓戏以后,在表演上也有很大的发展,萍乡采茶戏旦角的动作特点上,手巾功和梳妆、挑水、刺绣,都源于生活,夸张手法的利用,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放风筝》的表演,充分利用手法、眼神、花舌,表现了风筝放入空中以及断线后的动作,非常传神。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特点的分析发现,在旦角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吸收其他文化及地方舞蹈元素特点上,保证兼容并包,且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起到了一定的完善作用,从而实现更好地为江西采茶戏的发展进行服务的目的。
注释: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0—90.
[2]江西省文化局曲艺编写小组.江西采茶戏剧种介绍[M].南昌:江西省文化局、曲艺编写小组,2009:5—20.
[3]胡 波.采茶戏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研究[D].南昌大学,2012.
[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江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2—13.
[5]流 沙,毛礼镁.采茶剧种散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22—23.
江西采茶戏中旦角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通过历代优秀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在进行了长时间的沉淀后形成当今其独有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江西采茶戏旦角的人物形象动作分析等舞蹈特点来分析阐述,对其人物形象、动作分析等舞蹈特点来研究,总结旦角的舞蹈特征和人物特征,能够使得江西采茶戏的研究更加丰富,且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一、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特点分析(一)江西采茶戏中旦角舞蹈表演形式特点分析江西采茶戏旦角在表演中,采用的是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在不同角色的塑造上表演形式会有所差异,而不同的作品又根据剧本的需要也会不一样,同一个角色也会有不同的表演。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形式有三种:有个人表演、双人表演、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群体表演。旦角舞蹈在江西采茶戏个人表演中,运用了扇子、茶篮等道具表演采茶戏,表演者通过对唱曲、眉目神情、碎步及慢步等形式来传达演绎;旦角舞蹈在两人搭配表演时,双方动作的配合与互动、唱腔的交流以及感情的传递等方面尤为出色。表演者充分调动手、眼、身、步的技巧,刻画舞台上两人有无矛盾关系,表达两人的心理和性格上的特点,调度、把握好节点、重点,计算好人物间的距离;三人进行采茶戏舞蹈表演时,更多是以两人对一人的表演形式,也有三个独立的个体过渡完成的,还有以三人齐舞的形式完成的;为了更好烘托舞台气氛,三人在表演过程中应具备角色相互之间的交流。(二)江西采茶戏中旦角舞蹈动作特点分析在舞蹈动作特点上,旦角的动作风格特点更多是来源于平时的生活,经过艺术的演绎归纳于创造,在表演时让人能够一目了然,轻而易举地看出动作符号所想要表达的寓意;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是边歌边舞的形式,每个角色塑造上表演的动作特点会略有不同,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特点:身体的摇摆动作、身体绕“∞”字。在身体的摇摆动作上,由于受到了缠足等封建礼教的束缚,江西采茶戏小旦舞蹈步伐以各种各样的碎步为主,因此具有智慧的艺人们就创造了江西采茶戏小旦特有的舞蹈步伐——碎步,也叫拧步,突出了女性在劳工生活中的姿态。例如《九龙山摘茶》中的照镜、整发髻、理胸襟、戴耳环、拨两袖、整衣襟、提鞋等生活动作,表现出对劳动的热爱和收获前的喜悦。在旦角身体绕“∞”字上,它借鉴了京剧在舞台上的移动形态,这也是旦角在采茶戏舞蹈中移动步伐上的基本要领,旦角根据与其他角色的搭配,在舞台上的流动,它的步伐从慢步到快步,调度由低到高。[1]在表演时,旦角使用道具的特点,更多是利用手中的扇子和手帕,在体态变化上丰富自身表演的变化,结合上述动作的特点绕“∞”字,用摆动的韵律去说明,如《哨妹子》这个经典曲目中妹子的角色是小旦,整段舞蹈里面用得最多舞蹈动作是五指并拢绕花扇,向前踏步缓缓推磨扇,踏步时打半边扇,耘步双晃手的动作也同样表现了采茶活动中身体的“∞”字韵。彩旦舞蹈动作形象来源于生活,通过提炼,能精准地通过平常细致的动作形象地说明彩旦的年龄段的特点,从彩旦的塑造相对于小旦来看,除了身体的摇摆和身体的绕“∞”字,其舞蹈动作出神入化,逢上必下,逢前必后,逢左必右,表情夸张,通过眼部面部肌肉的变化表现出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在愤怒的情绪下手指指向某一个地方的时候,其指法与运指一样,只是相比较而言手指的姿势有一点矮。(三)江西采茶戏中旦角舞蹈道具特点分析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中道具的运用来源于生活,扇子就是人们在炒茶时运用的生活工具。日常物件变为随手的舞蹈工具,旦角使用的扇子、手帕或是茶篮等道具都舒适简约,能表达舞者的心境和心情,更能烘托和提示舞蹈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物性格和身份特征。其次,江西采茶戏旦角使用的舞蹈道具舒适实用、便于演绎。扇子、茶篮都是旦角经常用的道具,茶篮制作简约巧妙,便于舞蹈演员使用。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抱着篮子跳舞,为了防止手滑,在篮子的下端增加一个木柄,舞蹈演员在跳舞的时候手握住木柄,就能展示很多高难的动作而不会使篮子掉落,或因为篮子本身影响舞蹈的美感,为了增加舞蹈的美感,在木柄的前端竖起一根细竹棍,以竹棍为中心轴,在轴上面套两个精巧美丽算盘珠,在舞蹈演员进行舞蹈表演时,摇动木柄即可。[2]舞蹈道具还能反映旦角的身份特征。小旦使用双扇表演,在动作表演上灵动娇美,多种扇花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表演特色,说明她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妇;彩旦使用蒲扇,在舞蹈表演中演绎店嫂、媒婆的角色。在舞蹈道具上,它也能反映旦角的性格特征。小旦常持双扇表演,在表演动作上有双八花、滚珠扇、蝴蝶花等舞蹈动作,形象说明小旦娇憨活泼的性格特征。彩旦则常选用蒲扇,在舞蹈表演中手挥蒲扇,带上骄傲的神色,凸显其滑稽、泼辣的性格特征。二、江西采茶戏旦角地域性舞蹈特点分析江西采茶戏旦角形成后,和当地的艺术特色相融合,形成赣南、赣东、赣北、赣西、赣中五大流派,都有各地不同的旦角表演特征。(一)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分布于安远县、信丰县一带,旦角的表演往往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诙谐逗趣,具有浓浓的赣南乡土的浑厚劳动生活气息,赣南采茶戏有许多剧目的旦角对江西采茶戏各个地区旦角的角色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当江西各地的采茶小戏的旦角形象都在形成初期,赣南采茶戏的旦角作为模仿和演化的对象,有些是改变与旦角相关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或者改为当地的语音、加入当地的民歌小调等,以此建立起各地采茶戏中丰富的旦角角色。赣南采茶戏中旦角的艺术追求是塑造农村少妇和少女的聪明伶俐和勤劳的人物形象。它的旦角角色独具风格特征,旦角的表演动作和舞蹈,很多动作都是从动物表现生命意识提炼、模仿而来的,如画眉跳架、蜻蜓戏水、狐狸过岽、猫儿夜探等,多达300多个名称。赣南采茶戏小旦在身段动作上的表现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扇花、开门关门等;其在舞蹈表现时所用到的基本步伐有碎步、跷步、八字步、踮步、磋步、磨子步等。[3]相比于小丑的角色表演,小旦频繁地使用扇子这个道具,并且使用花样更加丰富,对比看来,小旦的形象让人看来是尤为巧妙、灵动。由于旦角的出现和其独特的演出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加之众多艺人们的革新、创造,使得赣南采茶的旦角角色在各地开花结果,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逐渐演变成不同的采茶戏旦角角色。(二)赣东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赣东采茶戏旦角角色非常丰富,上饶、铅山、贵溪等地的赣东采茶戏的旦角都有共同特征,基本大小戏并重,大戏着重反映善恶报应和悲欢离合的故事,与大戏有着相反的表演形式,小戏往往通过表现传统的纠纷、劳作和爱情这些在民间很普遍的小故事为主,这些大小戏的旦角角色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上饶采茶戏的旦角受黄梅采茶戏影响,较擅长手帕功。上饶采茶戏的旦角在舞蹈表演上保留着“灯彩”时期不少动作和表演风格,在舞蹈表演中,小旦常身着短袄长裤(裙),没有水袖;她的舞蹈道具有干净利落的大手帕,在表演出场时常常持大手帕,做摇巾、甩巾、飞巾、拋巾、转巾、顶巾等高难度的甩手帕动作,舞蹈动作灵活优美,惹人注目。再经过“三脚班”和“半班”时期的发展,使旦角的表演更具有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4]在赣东采茶戏中,彩旦也很重要,如《店嫂》《上广东》这两部剧目中,对于彩旦夸张的人物刻画,则在强化道具与舞蹈巧妙融合的能力训练上,借鉴了戏曲式夸张变形的表情、滑稽怪异的身体表现,力求扩展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张力,找到“丑中见美”的最佳平衡点,能够生动塑造出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从不同情景角色中获取载歌载舞的艺术体验,进入自由表现之境,从而能够全面融汇提炼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演能力。(三)赣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南昌地区的赣北采茶戏中经常使用歇后语、婉曲语和乡间俗语,通过丑角滑稽、风趣、诙谐、可爱的表演风格反衬旦角,演出谐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在表演艺术上,它长于表现热烈明快的喜剧和生动活泼的歌舞小戏。尤其在观看小旦上台表演的时候,抹了两块长胭脂在旦角的脸上,热烈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随着旦角的步伐踢踢踏踏走出来,手上拿着凸显人物爽利性格的八角巾,顿了顿,一拧身子一睁眼,在精彩的亮相之后,嘬圆嘴巴,表演左右插花、高低划步和踩跷点步等动作。其中武宁采茶戏旦角有一些独特的表演程式,如举手不能过眉,坐必架腿,走台步时手拿手帕自然摆动,它的步伐有“慢、快、云、搓、跪”这五种典型的特征,对应地就有了五种具体的步伐表现形式。除了步伐这个典型的特征外,在武宁采茶戏中,旦角表演之初要先自报家门,这种以演唱表现热爱家乡的曲目往往是在表演的开始。在戏中旦角保留的大小戏有百余出,这些戏很多都归于文戏,显得旦角在戏中演绎得更贴近生活。九江采茶戏也是赣北采茶戏这一戏剧分类中一个特点鲜明的分支,其旦角表演特色十分贴近群众,并且干练朴实,这就要求表演者有很强的表演功底,而且要有经典的拿手绝活,在表演中将手帕旋转着越抛越高,并且要进行身体的前翻后翻。(四)赣中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赣中采茶戏中抚州采茶戏的旦角舞蹈,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小旦的艺术特点有扇子功、毛巾功,运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步伐,或揉搓、或抛甩、或掩面、或飞转,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旦角许多表演动作和舞蹈,有梳妆门帘、床前驱蚊、绣花纳底、缝补浆洗、摘茶采桑、云手、鹞子翻身等身段表演,还有“云步”“碎步”“跪步”等基本步伐,都是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表演程式,十分细致逼真。在宁都采茶戏这一路的表演中,老艺人们在表演中,不辞辛苦,为了使曲目表演更丰富多彩,在花旦、小生、丑角这些传统的基础性角色之上,它不仅仅局限于小旦和彩旦,渐渐地,在表演中丰富了原本没有的青衣、花脸、老生、老旦、彩旦这些角色,这都是通过借鉴其他戏种的角色来完成创作的。[5]在长期的发展中,它始终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并没有因为想要丰富曲目表演或增加一些角色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它以舞蹈和歌曲为基本元素,以展示人民大众的审美为目标,在表演中,有着“碎”“云”的特点,其中碎步又分为基本碎步和快碎步。在表演中,通过这两种基本的碎步之间的复杂组合来体现丰富的角色风格。(五)赣西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特点分析赣西地区与湖南省相邻,两地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尤其是在地方戏曲的发展上,湖南花鼓戏对赣西采茶戏的形成有较深的影响。赣西采茶戏源于“永新三角班”,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发展较早,且流传极为迅速。赣西采茶戏中永新采茶戏的旦角不受重视,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特点,但小旦在服饰上比较讲究,长袖带花的套裙是必备的道具。其中吉安采茶戏在表演上最具有特色的是“三小戏”。在其基本剧目中,小旦善于使用折扇做道具,配合多种身段,称“扇子花”或“扇子功”。在表演中,小旦有时还插以诙谐、欢快的表演吸引观众,尤其是民间生活小戏的表演形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赣西地区的萍乡采茶戏借鉴花鼓戏以后,在表演上也有很大的发展,萍乡采茶戏旦角的动作特点上,手巾功和梳妆、挑水、刺绣,都源于生活,夸张手法的利用,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放风筝》的表演,充分利用手法、眼神、花舌,表现了风筝放入空中以及断线后的动作,非常传神。结 语综上所述,通过对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特点的分析发现,在旦角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吸收其他文化及地方舞蹈元素特点上,保证兼容并包,且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起到了一定的完善作用,从而实现更好地为江西采茶戏的发展进行服务的目的。注释:[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0—90.[2]江西省文化局曲艺编写小组.江西采茶戏剧种介绍[M].南昌:江西省文化局、曲艺编写小组,2009:5—20.[3]胡 波.采茶戏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研究[D].南昌大学,2012.[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江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2—13.[5]流 沙,毛礼镁.采茶剧种散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22—23.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0/080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