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明代江西小说作家考论(2)
与朱鼎臣有小说编撰合作关系的吴还初也是明代后期受雇于建阳书坊的江西籍小说作家。吴迁,字还初,号南州散人,另有著作署“南州西大午辰走人”,取“遷”字分拆之意。[9]他不仅和朱鼎臣合作编撰了《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名下还另有《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天妃济世出身传》《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等小说作品行世。(6)其中,《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系潘建国私藏孤本,参见潘建国《海内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小说考——兼论明代以降“五鼠闹东京”故事的历史流变》,载《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下同;《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作者归属尚存争议,本文倾向认同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5页)及程国赋《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与籍贯新考》(《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观点,即该书作者为吴还初,另,有关论述亦参见笔者博士论文《明代江西小说研究》中“赣人的好讼之风与小说”章节。
另有一位江西小说作家尚未受到学界应有之关注,仅见潘建国关于《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一书考论中提及。万历年间吴还初编辑的《天妃济世出身传》《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分别署有“昌江逸士涂德孚校”“昌江崙樵涂万里”的字样。据潘建国推测,“徐万里”“涂德孚”似与邓志谟书信集中提到的“涂崙樵”为同一人。 查邓志谟书信中,提及此人者有二:
文旌前抵敝馆,鲁酒一卮,不克淳于凳一髡石之量,瓶之罄矣,罍则耻也。弟恨江南二月天尚寒,愧无春衫之典耳。便面一握,托画草虫数种,倘不靳名笔,此扇价当不减蕺山箑也。乞留意焉。荷荷!(7)邓志谟:《得愚集》卷三《与涂君崙樵》。
弟无复雄飞心,竟为索瘢者所苦,以孔方使鬼,邑无于公,遂窘迫于不佞,弟此何异诬张仪盗璧时?然幸有舌在,可对人谈冤。尔驾之书坊,克于何日?行则附一缄于涂崙樵。闽山重重,不有石头城下水,当不令此书浮沉哉。拱听复音何如。(8)邓志谟:《得愚集》卷四《与晏君景静》。
按信中言,涂德孚应与邓志谟关系较为亲密,是以让另一好友晏景静来建阳书林时附信于他。潘建国的推论应无疑义,“徐万里”似为“涂万里”之误。涂德孚,一名万里,字崙樵,号昌江逸士。因其署“昌江”,亦可知为吴还初、邓志谟江西同乡。据《江西通志》卷十一载:“昌江在浮梁县南,其水西流,会诸溪水入鄱江”。[10]255涂德孚应为浮梁县人,也属于建阳编写通俗小说的江西作家群中一员。他和吴还初合作,共同完成了《天妃济世出身传》《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等2部小说,但由于吴还初署名在前,且另有其他重要作品存世,研究者遂多聚焦于吴还初之生平与创作。加之涂德孚本身可考资料较少,因而对这位吴还初的同乡兼同行,甚少曝光。
二、邓志谟及相关考述
作为明代江西通俗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饶州府安仁县人邓志谟向为研究者所关注。其生平、经历,据前辈学者吴圣昔等诸方细致、翔实考证,大致已基本清晰。(9)详见吴圣昔《邓志谟乡里、字号、生年探考——〈邓志谟考论〉之一》,载《明清小说研究》1992 年第 2 期;《邓志谟经历、家境、卒年探考》,载《明清小说研究》1993 年第 3 期。金文京《晚明小说、类书作家邓志谟生平初探》,收入辜美高、黄霖主编,《明代小说面面观:明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晚明文人邓志谟的创作活动:兼论其争奇文学的来源及传播》,收入王瑗玲、胡晓真主编,《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文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邓志谟生年约为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即公元1559年。旅闽前应参加过科举考试,结果不尽人意,此据其族兄邓士龙《事类捷录引》云:“维余族季明甫,幼称颖敏,长擅博物……丁年屈首,暂戢翼于云程。”[11]与众多科举失意人士一样,邓志谟另寻出路谋生,越过武夷山脉的隘口,来到福建建阳书林。其后因缘际会,在建阳著名的刻书家族余氏坐馆,并受雇编撰通俗作品为生。
基于学界前辈之总论,本文仅补充两点:其一为邓志谟与建阳著名的余氏家族成员余应虬之关系;其二为邓志谟小说评点所涉及的小说史中的重要江西籍士人。
首先,看邓志谟与余应虬之关系。邓氏主要作品,大部分为余氏萃庆堂首先刊刻,盖有邓志谟曾为余氏塾师之故,又兼通俗作品编辑。从作品出版时间以及频繁度来看,双方关系应是长期、稳定,前后持续30年左右。按邓志谟与萃庆堂余氏族人有直接关系者,即余彰德、余泗泉、余应虬3人,其中余彰德与余泗泉、余应虬为父子关系,余泗泉系余应虬之兄。已知余彰德、余泗泉父子分别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和万历三十一年(1603),各自刊印邓志谟作品《增补故事白眉》《铁树记》两部,但余氏父子3人中,与邓志谟交往最密仍属余应虬。二人之间交往,可参见署名“潭阳陟瞻余应虬题”之《叙花鸟争奇》: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1/0317/778.html
上一篇:元代江西馆阁文人的词学观研究
下一篇:闽台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