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江西省湖口粑俗及相关方言现象(7)
在文学作品中,蛇常通人性,最有名的莫过于《白蛇传》,又如《搜神记》[9]“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幷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聚集,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恸,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当然,更多的故事还是历陈蛇害之苦,如“晋武帝咸宁中,魏舒为司徒,府中有二大蛇,长十许丈,居厅事平橑上,止之数年,而人不知,但怪府中数失小儿,及鸡犬之属。后有一蛇夜出,经柱侧伤于刃,病不能登于是觉之。”
文学尽管经过了艺术加工,但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现状。
2.糍粑祭蛇
古之人常为蛇害所累,敬畏之心有之,搏杀之心自然亦有之。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避害除害。有关铲除蛇害的故事,《李寄斩蛇》[9]最为传神。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麸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瓷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研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蛇为百越之祸患,当地为免祸先以牛羊祭后以人祭,李寄不忍而不得已杀之。
该故事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有一点是真实的,即当时人们为蛇所苦,非祭祀所能了事。李寄斩蛇所使用的方法是:“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麸灌之,以置洞口。”其“餈”就是糯米制作的糕饼,也就是江南人所谓的“粑”或特称“麻糍”。
蛇食麻糍或以麻糍祭祀,绝非李寄独创,应该是当时人所共知的,或者在平日祭祀中就有麻糍祭品。由此可见,以粑祭蛇或祭祖之习俗自古而然,至迟东晋时就早已有之。
3.“粑”名渊源
从民间传说到文人创作的故事,蛇与祖先与人的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
蛇其多害其多,人们深受之苦其多,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蛇崇拜也随之而来,如江西湖口风俗仍保留蛇崇拜之遗俗。根据湖口遗俗,凡逢时过节,家蛇都要来家祈求祭品(即讨要饮食),只要时节一过用不着驱赶自然会离开。老人们常说“蛇是祖人”,意思是说蛇到了家里就是祖宗回家了。因此,哪怕是平日里,凡蛇入室或在家附近都不许驱赶,更不可打死。
中国龙崇拜,从蛇崇拜衍生而来的,而蛇崇拜古而有之。中国远古时期,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面蛇身,东夷部落图腾就是蛇,蛇崇拜也是祖先崇拜。百越民族,曾聚居长江以南丛林中,后来才渐渐南移,蛇崇拜同样历史悠久。[10]古之崇拜,无论先人崇拜还是动植物崇拜,大多因心灵畏惧所致;由畏惧而生崇拜,究崇拜之实无不心存讨好之意。为了从行动上表达一片忠贞虔诚之心,人们或留其特征实物(羽毛、犄角或头骨等),或书其名或画其图像于旗帜,称之为图腾崇拜。古人祭祀最直接的是书其名讳于牌位,安之庙堂之上或搁之堂屋柜头案尾日夜祭拜;或画祖宗图像,湖口方言称作“画瓷板”,以供子孙哀思;更有甚者刻木为偶或錾石成像,永世万代立于祠庙以享香火。江西省湖口县之蛇禁忌,当为古百越之遗俗。
《说文解字》[11]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食象蛇即巨蛇,是森林常见的蟒蛇。这意味着蟒蛇名巴,巴是莽蛇的象形字,即为蟒蛇的最早名称。今之巴山以及古之巴人,其名称来源,大体都与此巴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粑者巴也,当时越人将祭祀时的供品直接呼作“巴”,就是模拟实物形状以表达敬畏之心。今天“粑”之形相各异,或长条或圆球或圆饼或方块,但最典型的莫过于上凸下平的圆形有馅团子,形如蘑菇盖儿。这是蛇盘曲之状,画蛇巧匠都以此形最为得手。在祭祖之时,湖口人会做各种各样的粑,但绝不会缺少以此形而做成的各类“包心粑(带馅儿的粑)”。蟒蛇盘曲式的圆状粑形,最早人们是出于崇拜之心,即充满对蛇祖的敬畏,类似刻木塑像之意;但随着民间文化风俗的不断演化,又渐渐引申出表达团圆而美好的心愿。
文章来源:《江西煤炭科技》 网址: http://www.jxmtkj.cn/qikandaodu/2021/0215/591.html
上一篇: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研究
下一篇:泰州学派王艮“艮”字读音